提到余氯,大家往往联想到与自来水相关,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水中细菌等有害物质大量滋生,为抑制和杀灭水中的细菌,我们在处理水的过程中常常会加入氯。在这里,小编给大家普及一些余氯的相关知识。
自来水中的余氯存在于哪几种形式?国家标准是什么?
水中的余氯形态包括游离余氯和化合氯。游离余氯包括的形式有氯,次氯酸,次氯酸根离子。化合氯包括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对于消毒剂指标的要求为:若采用氯气或游离氯制剂为消毒方式,那么出厂水中余量应不低于0.3mg/L,不高于4mg/L,同时管网末梢的余量不低于0.05mg/L;若采用一氯胺消毒,那么出厂水中总氯应不低于0.5mg/L,不高于3mg/L,同时管网末梢的余量不低于0.05mg/L。
保持余氯的意义是什么?
1、阻止大肠菌的再生长
大肠菌的再生长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防止微生物再生长的措施是选择性质稳定、运输方便、不产生有害副产物且能深入生物膜内杀死附生细菌的消毒剂,在当前没有采用特殊措施的条件下,采用剩余消毒剂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2、抑制生物膜的形成
控制管网中生物膜的形成可以采用多种办法,但保持管网余氯仍是最有效的措施。
3、管网水的水质问题
管网水的水质生物学稳定性与管网中的生物膜形成及微生物的再生长几乎成一致状态。因此保持余氯有利于稳定水质。
4、防止偶发病原菌发生
防止发生在部分用户支管内的偶发性病原菌和微生物的问题。一些病原菌如军团菌属和一些大肠菌微生物,在配水管网和用户支管内的生物膜中能够残存,甚至繁殖,水中留有剩余消毒剂对偶发性微生物控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5、剩余消毒剂作为传达微生物污染的信号
当污染物进入管网系统,消耗剩余消毒剂,使得管网中部分管段中剩余消毒剂减少,剩余消毒剂消耗的情况可以作为污染信号。
保持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中的残余消毒剂浓度,可使水在生产和配送过程中维持一定的持续消毒能力,杀灭水中的微生物,防止水质受外来污染的影响,保证水质的生物安全性。
可以说,它是维护我们生活的健康功臣,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每升水中不得超过5mg,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它的身份又将变为我们的隐形杀手。
美国最新的一项研究指出:饮用余氯消毒的自来水或在泳池里游泳,患膀胱癌的风险分别增加35%与57%!研究结论认为,饮水氯化与癌症的增加有关。同时,一些专家指出,长期饮用氯化超标的自来水人群,其膀胱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较对照人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