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迅速走红,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对南方朋友的昵称,广西的小砂糖橘,四川的朝天椒,还有一个统称,南方小土豆。黑龙江的很多少数民族纷纷涌入尔滨,如达斡尔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说起鄂温克族就想起了,董宇辉老师推荐的《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其中对鄂温克族民族文化,描绘的十分详尽。随着游牧民族走出大山,鄂温克族文化传承在逐渐消失,我们一起学习一些鄂温克族文化,让即将消失的文化多一份传承,让曾经穿梭在山中的精灵映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介绍:
他们生活在内蒙古境内的中俄界河,这条平静而又古老的河流叫做额尔古纳河,它默默流淌了数千年,以母亲般的富饶和温润养育着两岸居民。这个一百多年前从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的游牧民族,他们把驯鹿视为神赐予的动物,为了追逐驯鹿的食物蘑菇和苔藓而一次次的迁徙。
他们住在桦皮做的希楞柱里,每个夜晚都被满天繁星相拥而眠,他们与自然与野兽搏斗,但他们也亲吻大地,敬畏生命,当他们的孩子夭折时会被装进白布袋子扔到向阳的山坡上,因为那里是一年中最早开满野花的地方,他们信仰萨满,相信万物有灵,部落的萨满会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孩子,他们原始又粗狂,质朴又纯真,这个民族叫鄂温克族。
分布:
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蒙古也有少量分布。中国鄂温克族人主要信仰萨满教,俄罗斯鄂温克人除少数信仰萨满教外,主要为东正教信徒。鄂温克人讲鄂温克语,属于满-通古斯语系。
鄂温克世居地区跨越俄罗斯联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三国,其中居住于中蒙二国的族民根据民族语言汉译作“鄂温克族”,而俄罗斯境内的族民则根据俄罗斯语译为“埃文基族”。
代表:
海兰察,多拉尔氏,索伦部(今鄂温克族)人,后入满洲镶黄旗,世居黑龙江,生于呼伦贝尔阿荣旗霍尔奇镇,乾隆中后期名将,因屡立战功,官至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爵封一等超勇公;卒谥武壮。清朝惯例,阵亡者方能入祀昭忠祠,乾隆御准海兰察加恩入祀,旌扬战功。
索伦人是差点被清朝薅到灭族的部落,在雍正和乾隆时期被大肆征兆,在鸦片战争后满清的八旗士兵贪图享乐,加上大烟的加持,早已经将马术和骑射能力抛掷脑后,由于索伦人能征善战,东北各部落都自称索伦人。到了明末清初,索伦人已经是鄂伦春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的统称,索伦人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大部落。索伦人与女真人的祖先都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他们之间语言、文化都相近,所以在清初被大量征召进了八旗。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不断被改变,怎样找到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点也是需要考虑新问题。